日前,位于青县王维屯村的成浩化妆用具有限公司谈成了一笔近百万的订单,工人们正忙着将打包好的化妆刷进行装箱、装车,公司总经理朴贤镇告诉记者:“这些化妆刷将被运送到港口,通过海运运往日本。”
成浩化妆用具有限公司,仅是王维屯村众多企业中的一家。“现在,我们村里有企业96家,员工1.2万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化妆用品、机箱、砂轮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集群,年纳税额超5000万元。”说起村里的发展情况,村党支部书记杨宝良颇为自豪。
一个曾经在全县经济实力排名末流的村庄,是如何逆袭成为经济强村、“中国淘宝村”的?杨宝良说,那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当时的王维屯村以传统种植和家庭养殖业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必须闯出一条新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杨宝良掷地有声的发言,拉开了村庄转型发展的序幕。
经过多方考察,砂轮和机箱两类产品因其技术门槛适中、市场需求稳定,被村“两委”确定为上项目、抓发展的突破口。
转型初期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冬天,杨宝良创办的企业首批机箱产品因工艺问题被退货,价值30万元的货物积压在工厂。杨宝良带领技术骨干三天三夜吃住在车间,最终用砂轮打磨工艺攻克了毛刺难题。正是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让王维屯村的工业“幼苗”扎下了根。
伴随着发展的脚步,王维屯村的砂轮、机箱企业逐渐“长大”。与此同时,2010年,杨宝良将目光投向化妆刷产业,并通过到国外招商引来7家外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入驻,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在村里产生了“鲶鱼效应”。本土企业负责人杨宝成告诉记者:“外资工厂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让我们大开眼界。”通过学习外资企业的新型经营模式,一些村办企业的产品生产也实现了全链条标准化。
随着电商时代的快速发展,当“淘宝村”的概念尚未普及之时,王维屯村已悄然开启“互联网+”转型。村集体出资搭建电商培训中心,邀请专业电商团队驻村指导。
“我们给每个电商企业均配备了专属‘服务秘书’。”杨宝良介绍,村里专门组建了电商服务队,从商标注册到仓储物流提供全流程帮扶,建成智能云仓,实现“一物一码”管理,大大提升发货效率。正是这种“保姆式”服务,让全村的企业走上了“电商”这条发展快车道。2019年的“双十一”,王维屯村更是凭借在24小时内创造了6000余万元的线上销售量,被阿里研究院授予“中国淘宝村”的称号。
夜幕降临,随着一辆辆物流专线的货车驶离村庄,杨宝良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我们计划在村里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让王维屯村的发展迈向更广阔的天地。”(记者 张峻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