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
来源: 长城网  谷婧楠 赵一诺
2025-09-16 17:22:00
分享: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显著。作为新型金融服务手段,数字普惠金融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完善传统金融体系服务手段,补齐传统金融覆盖短板,实现精准覆盖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有研究发现农村地区与较低收入人群存在缺少金融账户等问题,但其并非不需要金融服务,传统金融的覆盖问题与数字支付平台催生数字金融,来延长传统金融覆盖链。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金融包容性的提升。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使得更多的人群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而且,在提高效率与安全性方面,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还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移动支付、在线借贷和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和时间限制,为经济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如此,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不仅体现在对金融体系的补充和优化上。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提升就业水平和推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在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度与效率的同时保证了金融安全。数字普惠金融的逐步发展,其对农业领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在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碳排放等农业绿色发展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考察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对产出的贡献,来反映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水平。早期研究指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全球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从1961至2009年,全球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2%,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和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如中国和印度,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显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可以避免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还可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从而减少农业生产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和生物控制措施,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这些研究表明,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实现了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离不开对农业碳排放这个重要指标。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农业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农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与施用、稻田甲烷排放等。研究指出,农业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0—12%。因此,减少农业碳排放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

  数字普惠金融在减少农业碳排放方面展现出显著潜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农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得低碳农业相关的资金和信息支持。低碳农业贷款和绿色保险等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以促进绿色金融产品的普及,从而引导农户采用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此外,数字金融平台能够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和农作物管理建议,帮助农户优化生产决策,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移动应用程序和在线平台的使用,可以使农户实时获取最优种植方案和管理策略,从而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碳足迹。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深远影响,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改善农户的资金可获得性,数字普惠金融使得高水平农业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增加其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投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智能化农作物管理系统和实时数据分析等依托于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精准农业服务,能帮助农户优化生产决策,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和效率,从而大幅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信息透明度和市场效率。数字金融平台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市场价格、天气预报和农产品需求等关键信息,帮助农户更好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决策;通过数字化手段,农户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和分析农业生产中的各种数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政策建议:第一,提升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增加对农村宽带网络、5G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投入,同时提高智能设备在农村的普及率,以减少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优化服务模式并扩大服务范围,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和涉农主体等。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培育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的负担。

  第二,增强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应用:通过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提高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和使用技能,增加他们利用金融服务的频率,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数字化金融 服务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措施,提高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有效控制风险。同时,政府应提供财政激励,促进先进数字技术向农村地区的转移,提升农村的数字化水平。

  第三,定制地区特定的数字普惠金融策略:考虑到不同地区在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以及农业绿色发展上的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计划。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应鼓励金融创新,维持技术进步的同时,推广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技术效率水平;对于粮食生产关键区域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推广,以实现均衡发展。

  第四,加强区域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协作:鉴于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农业的正向影响,应促进省际之间的合作,促进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农业信息化专业培养,努力提高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助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从而最大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提升农业绿色生产的效益。此外,政府应鼓励并支持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相关技术的应用,支持相关机构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手段,优化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为数字普惠金融相关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金融
责任编辑:张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