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代晴 崔上 孙欣宇 刘舰 实习生 徐彤彤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物件承载着厚重的记忆,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在献县马本斋纪念馆中,就有这样一把大刀,虽已锈迹斑驳,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金戈之声。它的主人,正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马本斋。
纪念馆中矗立着的马本斋雕像。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马本斋,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一位在抗日战场上横刀立马、英勇无畏的传奇人物。他所率领的回民支队,在冀中平原上纵横驰骋,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威震四方。作战时,马本斋那高高挥舞的大刀,寒光闪烁,成为敌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恐惧,也铸就了他在后人心中英勇杀敌的不朽形象。
“眼前的这把大刀,既是马本斋的战刀,也是他的指挥刀。”中共献县县委宣传部三级主任科员高良库介绍,1938年初,马本斋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的时候,武器装备很差,只有他从旧部队带回来的几支短枪,于是他就发动群众打造大刀。但是,当时铁的质量很差,打出来的刀不锋利也不坚韧。关键时刻,马本斋派人前往北平附近,寻回日本航弹碎片,打造出十几把锋利坚韧的大刀,其中一把与他形影不离。在千顷洼突围战的时候,马本斋骑着战马,手持大刀冲锋在前,三名日军倒在他的刀下,他也成功带领部队突出重围。此后近一年时间,这把大刀始终伴随马本斋南征北战,见证他砍杀七名日军,也见证了他从回民抗日义勇队队长,成长为八路军冀中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及回民支队司令员的光辉历程。
马本斋不仅作战勇猛,更有着卓越的军事智慧。他率领回民支队,灵活运用“推磨战术”“牛刀子剜心战术”,在7年的艰苦抗战中,历经870余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6700余人,以辉煌战绩赢得了毛泽东“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的赞誉。马本斋的警卫员悉心保存这把大刀,直至马本斋纪念馆建成,将其捐赠,使之成为馆中珍贵的“镇馆之宝”,向后人无声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在马本斋纪念馆,除了这把大刀,还有另外两件“镇馆之宝”,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一件是马本斋的瓷盘像,这是他唯一的整身立像,照片中的他身形高大,英气逼人。这张照片拍摄于1932年,马本斋从江西解甲归田,特意在景德镇将其烧制在瓷盘上带回。不久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本斋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组织本村70余名回族青壮年,毅然打出“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投身抗日洪流,随后率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抗日征程。
马本斋纪念馆庄严肃穆。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崔上 摄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一辆破旧的小推车,它见证了英雄母亲白文冠的伟大壮举。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困难时期,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带领下,继续在大清河、交河和子牙河以东等地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凭借灵活战术,时常给予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日军恼羞成怒,深知马本斋是大孝子,竟用这辆小推车,将他的母亲白文冠押送到河间宪兵队,妄图逼迫马母写劝降信,迫使马本斋投降。然而,深明大义的白文冠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最终选择绝食七天,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展现出令人敬仰的高尚气节。
如今,当我们站在这些文物面前,凝视着那把大刀、那张瓷盘像、那辆小推车,仿佛能看到马本斋英勇杀敌的身影,能感受到白文冠宁死不屈的坚毅。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文物,更是一段段浓缩的民族记忆,是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屈精神的象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马本斋所代表的面对强敌敢于亮剑、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必将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