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东盛塑料有限公司PET瓶胚凭借“轻”、能在92℃热灌不变形、能帮“短保”食品延保60天保质期的“绝招”,赢得许多知名品牌企业的青睐,瓶胚年产量超过4亿个,成为河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日前,记者在位于沧县大官厅镇的沧州东盛塑料有限公司车间内看到,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批批包装瓶胚有序“出炉”。公司总经理王治川介绍,这些瓶胚是一种半成品,经过吹塑加工后,即可成为饮料包装瓶。小小瓶胚,年产量超过4亿个,成为国内饮品市场的“抢手货”。
“外表‘朴素’的瓶胚,看上去不如绚丽的包装纸吸引眼球,也不像果茶般令人垂涎欲滴,但作为一瓶饮料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存储、密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瓶体质量的好坏,更关系着消费者‘舌尖上的健康’。”王治川说,“过去,国内高端瓶胚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尤其在耐高温、高阻隔等性能要求高的领域,我们只能‘跟跑’。”
为了突破技术壁垒,“东盛”决定自主研发。“我们与中石化合作,推进材料定制开发,针对不同饮品的特性设计专属PET配方。”“东盛”技术负责人介绍,他们针对乳酸菌饮品,设计推出耐高温PET瓶胚,通过技术攻坚,让乳酸菌饮品在92℃罐装时瓶胚不变形,并且质量达到了婴儿奶瓶级别的安全标准;针对果蔬汁保质期短的问题,研发出阻隔瓶胚,提升密闭性,帮“短保”产品保质期从30天延长至90天,受到了客户青睐。“这不是简单的原料替换,而是从分子结构层面重构材料性能。”王治川说。
“轻量化”是东盛瓶胚的另一张“技术王牌”。大多数人认为“材料越厚越结实”,可“东盛”偏要做“轻的强者”。
“客户既要求成本降低,又看重产品品质,轻量化是必然选择。”王治川介绍,他们的研发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将改进重点锁定在瓶口和瓶底。“瓶身材料不能减,否则强度不达标。我们通过减少瓶口螺纹扣数量、改为倒八字扣设计或圆扣设计、降低瓶口高度等方式减材,经过反复调试,实现了‘减重,增强冲击强度’的目标。”王治川说,“通过瓶身与瓶盖的协同设计,一个20克的小瓶胚减重1克,抗压实现增强。这细微的变化每年能为客户节省大量材料成本,还减少数千吨塑料使用量。”
“从客户需求出发搞研发,我们收获满满!”王治川说,目前,他们为全国400多家客户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除了和君乐宝乳业、小洋人乳业、完达山乳业、均瑶乳业等老牌饮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还被元气森林、果子熟了、奈雪的茶等新时尚品牌确定为战略合作伙伴。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布局全链条绿色技术与数字化服务,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分析,帮助客户优化包装设计,成为他们的‘技术合伙人’。”王治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