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雨丝飘飘洒洒,打湿了泊头文庙镇军西村村旁的玉米地。从120乡道转进一旁的小路,拐两个弯儿,就看到一座挂着"三痴斋"木牌的宅院,隐在一片青纱帐中。
踩着湿润的石板小路穿庭而过,尽头是一间工作室,这里便是泊头三痴斋脸谱第四代传承人刘艳霞的艺术天地。
工作室里,刘艳霞正执笔为一尊脸谱勾描眉眼。毛笔起落间,150年的技艺传承也和着屋外的雨声静静流淌。

一、百年“三痴”守匠心
脸谱艺术的源头,可追溯至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与巫祀舞蹈。如《周礼》所记载的“傩舞”,舞者“掌蒙熊皮,黄金四目”,以威严形象沟通天地、震慑邪祟。这可谓是脸谱最原始的萌芽。
脸谱制作真正的成熟,与中国戏曲的鼎盛密切相关。勾栏瓦舍间,脸谱成为最早的戏曲周边产品之一。“据说,在清朝末年,北京城里有一个戏曲票友,凭着对戏曲的热爱和理解,仿照舞台上的名角脸谱,将角色形象勾画上色在泥像上,深受当时人们的追捧。”刘艳琴说。
“三痴斋”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其取名源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中“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创始人宋盛林为警示后人,加以改动成“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人痴者挚友遍四方”,故称“三痴斋”。
宋盛林是名噪一时的造像高手,更是个戏迷。他在痴迷戏曲之余开始探究制作脸谱。此后,五代人的技艺传承,使三痴斋脸谱制作技法日臻成熟。150多年的继承发展,造就了其独特魅力。
二、泥土深处见初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技艺润一方心。”刘艳霞的脸谱制作情缘,早在泊头乡村的秧歌场里便已生根。
她的父辈经常参加村里的秧歌表演。“在我们当地,秧歌表演时会有表演者头戴‘大头娃娃’道具。”刘艳琴回忆说。
儿时的刘艳琴,总爱追着村里的秧歌队跑,看长辈们给“大头娃娃”糊纸塑形、描画表情。“那时候就觉得,每张脸谱后面都藏着一个故事。”
那些色彩艳丽的娃娃头模型,是乡村节庆里最鲜活的风景,也在刘艳琴心里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机缘巧合,她结识了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宋长峰。这段缘分让刘艳霞对脸谱制作的热爱破土发芽。宋长峰经常教给她脸谱制作的方法。2000年左右,刘艳霞开始正式制作脸谱。
“慢工出细活,真功见匠心。”脸谱制作的精妙,藏在繁复的工序与严苛的标准里。刘艳霞制作的脸谱,必配盔头、髯口,工序之繁复,令人赞叹。
“普通的脸谱制作周期大概是7天左右。但一些复杂的脸谱,从前期材料准备到正式完工要将近两年。”刘艳霞指着一枚即将完工的脸谱说。

三、方寸之间显真章
脸谱制作的工序十分复杂。做胎是根基,容不得半点儿马虎。刘艳霞选用本地胶泥进行反复揉摔,再把泥放到模具里进行刻坯,坯子要放在阴凉处阴干。待泥胎自然阴干,还要用细砂纸反复打磨。“仅是阴干就要历时好几天,”宋长峰在旁补充,“急不得。就像老话说的,‘时候不到,手艺不俏’。”
彩绘是赋予脸谱灵魂的关键,老辈人称其为“画脸”。刘艳霞至今记得当年跟随三痴斋脸谱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宋寿贵及第三代传承人宋长海学艺的情景。老师傅们对每个线条都苛求至极——关羽的丹凤眼要显忠义,曹操的奸白脸要藏权谋,窦尔敦的蓝脸红须要见侠气。
更见功力的是盔头与髯口的制作。盔头用布、纸张、膘胶、金属丝层层裱糊,再缀以丝绸、绒球。小到一颗铆钉的位置,都要贴合人物身份。
“手艺这东西,骗不了人。多一分心劲,作品就多一分神采。”刘艳霞说这话时,窗外雨丝正密。她身后的博古架上,《铡美案》的包拯怒目圆睁,仿佛随时要开腔唱戏。
四、薪火相传践真心
独木不成林。为了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刘艳霞选择走出小院,拥抱更广阔的天地。“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泥土里也能长出艺术。”为此,刘艳霞和宋长峰一直致力于宣传和推广三痴斋脸谱制作。
刘艳霞和丈夫宋长峰经常到社区和高校。他们带着工具到社区活动室,手把手教居民揉泥彩绘;在大学校园举办“非遗进校园”讲座,从《铡美案》的包公脸讲到《穆桂英挂帅》的旦角妆。
这些年,夫妻二人形影不离,一个精于技艺传承,一个擅长推广传播。“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社区和学校与我们合作,将这项技艺更好地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味儿十足的技艺。”宋长峰说。
在他们的努力下,《铡美案》《盗御马》《虎牢关》等经典剧目的脸谱,通过校本课程在文庙中学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社区工作坊里,七旬老妪与垂髫小儿同堂学艺;高校讲座现场,年轻学子对传统工艺惊叹不已。
五、为本地文化发声
“老树发新芽,旧艺开新花。”三痴斋脸谱百余年来多取材于经典戏曲。刘艳霞深知,传统技艺要活下去,就得接上本土的地气。宋长峰一句“窦尔敦是咱们沧州豪杰”,点醒了她发掘本土题材的思路。
窦尔敦的脸谱创作,成了她创新的起点。查阅史料后,她发现这位英雄人物“蓝脸猛忠”的形象与沧州人刚烈忠义的性格高度契合。她反复调整配色,将传统蓝色调得更深沉。眉毛部分坚持使用双钩图案,代表着窦尔敦最擅长的兵器——对护手双钩。这既增添了脸谱的独特性,又表现出沧州武术之乡的意蕴。
循着这个思路,刘艳霞又将目光投向扁鹊、荀慧生等沧州历史文化名人。“这些人物是沧州的根。把他们画进脸谱,才算真正扎根乡土。今后,我们会以更多沧州历史人物为主题,创作出具有沧州味儿的作品。”刘艳霞表示,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直观形象地了解沧州历史。
屋外细雨渐停,玉米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工作室里,刘艳霞轻轻拂去一枚即将完成的脸谱上的浮尘,继续勾画着眉宇间的神韵。
架子上脸谱静默,却仿佛在诉说着千般故事——对艺术的痴,对传承的痴,对这片土地的痴。而这痴念,正如院中石板路上的雨痕,深深浅浅,绵延不绝。